炒币卖碳行不通,特斯拉也被“卡脖子”了?

历君 责任编辑:chenlinyan 发布于:2021-08-20 00:15 PConline原创

  一向喜欢在研发与销售上大手大脚的特斯拉,最近突然开始省钱了。

  据特斯拉7月26日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1二季度,特斯拉首次实现总营收破百亿,创下了119.58亿美元的新纪录,同比大增98%。同时,特斯拉的毛利润达28.84亿美元,同比涨幅为128%,刷新了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成绩。

(特斯拉2021Q2财报营收数据)

  特斯拉这次的赚钱能力大飞跃,离不开其汽车业务的增长。其中,特斯拉 Model 3/Y 产品线承担起了销售大头,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上升的优势下,让单车盈利效应不降反升,助特斯拉电动车实现了超20万台的单季交付量新高,在全球范围内供不应求。

  按理来说,既然卖车已经能赚钱,各项业务进入了良性循环,更应该乘胜追击,加大研发力度。然而事实却相反,特斯拉在研发方面,突然缩减资金投入,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特斯拉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

  两大业务陷入窘境

  据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特斯拉研发的资金投入为5.76亿美元,环比上一季度下滑了13.5%。不仅如此,特斯拉还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方面都进行了资金缩减,其二季度的经营费用更是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仅占营收的13.1%。

  缩减资金费用背后的原因,是特斯拉此前的两大“外快”业务——炒数字货币、卖碳积分,在此前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比特币与碳积分对特斯拉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第二季度前,特斯拉的主要盈利还是来源于比特币与碳积分。

  在“炒币头子”马斯克的带领下,特斯拉曾被外界贴上了“不务正业”的标签。而沉迷于炒数字货币,既是特斯拉受产能限制、无法打开市场的无奈之举,也是在短期内获取盈利的一手锦囊妙计。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靠炒比特币大赚1.01亿美元,不仅维持住了营收,还推动特斯拉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涨363.4%。

  在最近的比特币暴跌中,特斯拉也紧急叫停了对数字货币的支持。但作为加密货币的忠实拥趸,马斯克在7月21日的The B Word比特币大会上,又重申了对比特币、以太坊和狗狗币的支持,还称如果加密货币贬值,将由本人赔钱,这种“为比特币代言”的决心也让不少用户为之担心。

  让股东宽慰的是,在面临第二季度上2300万美元的比特币收入亏损后,特斯拉终于减少了因炒币获得营收的比重。可见马斯克也深知此举并非长久之计,或将准备与比特币割席。

  显然,比特币已经无法为特斯拉带来营收,而另一项收入来源——碳积分,目前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碳积分,是一种能交易的证书或许可,持有者能排放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美国、欧盟等的许多国家地区政府,都对汽车制造商实施了排放限制政策,将对排放量未完成指标的车企进行严格处罚;而超标完成任务的车企能获得碳积分,并允许将其出售给未达标的企业。

  因为特斯拉旗下的车辆都是新能源车辆,没有任何碳排放,使得其累计的碳积分完全达标,并可以对外售卖积分获利。于是,不少传统燃油车企,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都与特斯拉达成购买温室气体积分额度的协议,保证自己不会因排放超标而遭罚款。

  据财报数据显示,在2020年,特斯拉净利润为7.21亿美元,而碳积分的交易收入就达到15亿美元,可谓是凭一己之力扭转了亏损的局势。而在过去五年内,特斯拉光靠卖碳积分就赚了超过33亿美元,可见碳积分这头“现金牛”的强大,足以撑起特斯拉营收的半边天。

  好景不长,今年二季度,特斯拉的碳积分收入为3.54亿美元,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仍旧不低,但环比上一季度却下滑了31.7%之多,卖碳已开始走入下坡路了。

  综合来看,卖碳积分并不是一项不可持续的收入,随着全球范围内碳减排措施与政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车企会转向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在欧洲的ZEV碳积分管理体系等的政策支持下,在让特斯拉获利的同时,也不断催促着传统欧洲车企的转型。

  比如,特斯拉碳积分的购买大户——欧洲车企菲亚特克莱斯勒,就为满足欧洲的碳减排要求,在几年内花费18亿欧元。而为了节省该开销,公司表示将大力研发多种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在今年1月宣布和PSA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引入PSA的电动车业务,宣布即将不再需向特斯拉购买积分。

  同样,作为特斯拉另一位碳积分买家的通用汽车公司,也有类似计划。1月底,通用汽车公司宣布了将一半以上的资本支出和产品开发团队,都用于电动汽车和电动自主汽车项目的计划,并计划在2025年向全球市场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

  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进程,意味着特斯拉将逐步流失碳排放积分买家。因此,炒数字货币与售卖碳积分,已无法成为特斯拉长期稳定营收的选择。

  特斯拉数字货币与碳积分收入正在衰落,这也促使特斯拉未雨绸缪,省钱度日。

  新业务尚未见效

  如今的特斯拉急需其他新的业务来填补比特币与碳积分的空缺,事实上,特斯拉在逐渐告别“炒币卖碳”的同时,也正在挖掘另外两条营收新业务。

  第一条是动力电池技术。去年9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电池日”发布了一款足以颠覆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全新产品——4680电池。该款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5倍,续航里程提升了16%,输出功率提升了6倍,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还降低了14%,用造价便宜、工艺简单的特点创造了动力电池的新局面。

  电池技术低价高效的战略意义,就是帮加快特斯拉抢占市场的步伐。有消息爆料称,马斯克计划将打造一台2.5万美元(约16万元人民币)的特斯拉,让电动车的价格能够媲美燃油车就是马斯克的终极目标。加上特斯拉舍弃激光雷达的性能、压低成本的策略,4680电池的问世,将能让特斯拉以更实用的姿态,走进给多消费者的首选名单。不仅如此,马斯克还表示,待4680电池量产成熟后,特斯拉甚至可以为其他车企提供动力电池,让“卖电池”成为新的营收点。

  但结合目前的生产进度来看,动力电池业务想在短期带动特斯拉营收,还困难重重。在自研生产上,动力电池行业规模效应较强,特斯拉正在产能扩张期,自建产能很难满足。而在对外供应上,由于动力电池匹配车型的多样化、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的匹配性要求高,不同车型搭载的电池类型、规格、容量都不相同,特斯拉光靠自身很难自造出全类型的电池产能,需要在研发上花费较长时间。

  而另一条核心业务,则是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软件服务。

  在本月初,FSD软件系统正式在美国开放了“FSD beta 9.0”的测试版本。该软件启用了环视视觉算法,通过调用多个摄像头来拟合出道路的3D模型,并显示在中控可视化UI界面中。此次FSD beta 9.0开放了城市街道自动驾驶功能,可以实现路口转向、车辆以及障碍物避让等的实用功能。

  在FSD软件的收费门槛上,特斯拉在美国上线了订阅制,基础辅助驾驶用户的订阅价格为199美元/月,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用户的订阅价格为99美元/月。从用户反馈来看,确实有不少车主表示愿意为其买单。在特斯拉粉丝自制的数据汇总网站(Cybertruck Reservation Tracker)的统计中显示,有约73.34%的用户将FSD添加为选配内容,可见FSD服务的渗透率之高。科技分析师基恩·蒙斯特也在近期表示,十年之后,FSD软件业务将为特斯拉带来超过1000亿美元年收入,成为特斯拉营收的稳定支柱。

  但自动驾驶技术也同样不是一投入就能立竿见影的业务。从整体来看,自动驾驶还处于辅助驾驶阶段,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距离。面对时常发生“体验翻车”,FSD软件服务在安全问题的不稳定性,已然成为阻碍自动驾驶业务盈利的一大因素。

  因此,不少国内厂商使用在当下安全系数更高、但同时成本也大增的激光雷达,来降低自动驾驶的事故率。而采用了“完全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则需要更多的数据量来训练算法精准度,可能难以在短期内为特斯拉带来超过汽车业务的收益。但这点也不是完全悲观的,海外博主 ElonX 便在近期发布了FSD 的路测对比视频,展示了软件算法在 9 个月的时间里取得的进步,表明了9个月便能让FSD算法规避许多意外风险,让很多网友对其学习效率表示了满意。

(Youtube博主ElonX视频演示FSD的优化效果)

  简而言之,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FSD软件服务,都无法快速补足特斯拉比特币以及碳积分的缺口,这也是特斯拉之所以营收业务增长,却反而省钱的原因。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除了“蔚小理”在大步追赶特斯拉之外,还有更多新兴势力对特斯拉产生威胁,加上国内外频发的事故已经最近美国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控告,特斯拉面临的挑战应接不暇。即将结束“炒币卖碳”的特斯拉,能否在卖车主线外,开辟出动力电池和FSD软件服务的新“副业”,为汽车业务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还有待时间考验。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比亚迪,造车之外另有“野心”

11月上旬,比亚迪官宣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钙钛矿,并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光伏技术研发团队,重心放在能量转换效率的突破上。

比亚迪 |光伏技术
对话特斯拉北美车主:FSD什么水平?深度用户解密V11

近期中国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要求具备量产条件L3、L4 级别智能网联车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试点,并且首次明确事故责任判定。

特斯拉 |FSD
华为的发布会,给汽车行业来了点小小的震撼

今天有个有点抽象的事:华为又给智界 S7 来了场发布会。虽然开了两次,但这场发布会还是非常劲爆,全程高能,信息满满。

华为 |发布会
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

提起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和我一样:慢,太慢,非常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跨国品牌相比中国本土新势力,无论是产品、科技还是思维,都“落后”整整了一代。

电车 |大众
华为竟然拿汽车部门和大家分享,这下传统车企有机会爽了。

昨天下午,华为和长安搞了大新闻,双方签了一个《 投资合作备忘录 》。首先要说的是,车 BU 并不是独立,而是成为华为的子公司。长安呢,只是子公司的一个投资方。在备忘录里,里头华为是甲方,长安是乙方。

华为 |长安
太平洋科技旗下
读懂科技出行 · 聚焦未来出行趋势
微信公众号
B站
新浪微博
联系我们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