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车企IP联名,是无奈之举还是流量密码?

小道哥 责任编辑:linfan1 发布于:2022-01-19 00:15 PConline原创

  2021年的车展,看似车企们各自秀技术肌肉,背后还有着另外一个花样正在悄悄角逐

  长安和李宁联名设计的UNI-T成为了镜头的新宠,凯迪拉克CT4联名原神,引来众多车迷瞩目,比亚迪海豚与王者荣耀eStar Pro战队联名款也收获了视线和聚光。

  这些车型出现在大型车展上,会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参加的是车展还是漫展?

  不用怀疑,这是如假包换的车展。这些看似百怪千奇的车型都是官方推出的联名款,藏着厚厚的生意经,可不是打造一款吸睛的大型玩具车这么简单。

  东风过隘口,联名正当时

  在车圈,IP联名跨界的现象越来越多,辐射的圈子也越来越广,许多乍一看跟汽车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IP,反而能掀起车圈新风尚。

  IP联名的模式在服装、饮食等快消品行业早已成为流量密码,即使价格比平常稍贵一些,消费者们也愿意为心动买单。

  但是,汽车和快消品不同,对于多数人而言,买车之慎重,仅次于买房。汽车加上IP也不会改变大型高价耐用商品的属性,大部分人买车是为了满足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刚性需求,还要花一笔不小的预算,需要经过方方面面的考虑,不能像买一包零食那样为瞬间的心动买单。

  也就是说,在快消行业炙手可热的IP联名模式,并不一定能在汽车行业大显神通,那车企们为什么还是陆陆续续踏上了IP跨界联名的冒险之旅呢?

  一方面,汽车的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整车的核心零部件被头部供应商垄断,流水的汽车品牌,铁打的零件供应商,车企们去同质化的诉求迫切,但现实情况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另一方面,“缺芯荒”卡住了汽车交付的脖子。2020年末的缺芯魔咒一直延续到2021年,芯片短缺在各车企大厂蔓延,因缺芯而减产、停产的车企名单逐渐变长,严重拖慢汽车的交付。车企们暂时破解不了产能不足的魔咒,在交不出车的情况下,要想减少客户流失的话,就必须另辟蹊径,让消费者觉得“等这么久也值得”。

(图源:何小鹏个人微博)

  然而,这边同质化和交付慢的双重难题还没解决,车企们又陷入了营销的困境,旧有的大水漫灌式广告成本上涨却收效甚微。引流难,流量贵,车企们急需采用一种消费者认可的方式来破圈,就在这时,IP联名跨界的东风吹进了车圈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涵盖了品牌、虚拟形象、名人、知识产权等方面,深受年轻消费者的热捧,而年轻人正是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也是各个行业在赌的未来。

  联名意味着稀有、热门和价值衍生,可以快速触动新世代的消费神经。如果车企们能趁着这股东风起势,玩转IP联名,新意和流量就会自然流入,准车主们也有了新的等待意义,眼前的难题或可迎刃而解,说不定还能进一步开发下沉市场。

  从短期成效看,IP联名起码可以给消费者们新的期待点,而不是焦急地等待和质问:能量产吗?能交付吗?还有钱吗?厂商们也能喘口气,想想就觉得充满希望,于是车企们纷纷踏上了IP跨界联名的捷径。

  长期联名,把捷径变成坦途

  IP跨界联名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区别,往往在于消费者的价值选择和观念表达,普通商品加上联名就能消费者的心动值上涨,消费的热情也更高。由尚交所(Fashion Exchange)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出品的《2021全球时尚IP白皮书》显示:近80%的新世代表示一次成功的IP联名,会吸引他们去关注合作中的品牌或时尚IP本品。

  也就是说,一次联名会留存一批未消退的热度和用户,有望形成一种消费惯性。由此可见,联名是一门借小力做大事的划算生意,也能借消费惯性的力量变成一门长远的好生意,认识到这一点的车企们,开始了探索长期联名的道路。

  2021年,一年内雪佛兰和迪士尼联合推出了畅巡米奇魔法版、太空版、功夫版三款主题限量版车型,为喜爱迪士尼文化、追求潮流个性的年轻消费者提供了新鲜的驾乘体验,消费者打开车门就忍不住一眼心动,也能在购车和驾车的过程中形成文化内涵方面的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听不到大声响的事情,却能在无形中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把长期联名玩得更花的,还有被网友戏称“跨界高手”、“联名狂徒”的五菱,它多次把营销的触角伸向那些看上去毫无关联的行业,一系列操作引来网友感慨:不会做螺蛳粉的口罩厂不是好车企。五菱的跨界营销塑造了“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印象,传递了“乐活一族”的生活态度,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链,也在网友的调侃和互动中变得更加牢固。

(图源:五菱汽车官方微博)

  《2021全球时尚IP白皮书》数据显示,时尚IP的设计风格、时尚IP本品牌的价格与价值以及时尚IP带来的情感联结,是最能吸引用户的三大特质。热爱联名产品的消费者们,不仅看重联名的形式,也在意产品的质量和设计创意。

  蔚来汽车打造的NIO Life商城,走的就是好设计和好产品的路线,商城里的多数产品——尤其是联名产品,都和汽车关系不大,但是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可见蔚来的目的不是考商城和联名赚钱,而是运营存量用户,长久地影响用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联名款汽车,卖点在IP,重点仍是产品和品牌理念。短期联名卖情怀,偶尔为之可以带来新鲜感和爆款,却不是品牌完成年轻化转型和形象升级的关键。

  联名千千万,消费者腻了还得换。光是联名界“霸霸”迪士尼一家,在各个领域授权的产品都存在不少替代商品,品牌要做出产品概念的特色,才能出奇制胜。消费者容易情怀泛滥,但不容易情有独钟短期联名不小心就会落得昙花一现的后果,表现一般的话还有割韭菜的嫌疑。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长期联名是条坦途。车企们如果能通过长期IP联名跨界的模式,贴近用户的价值理念,开发一系列质量、流量双双在线的产品,打造消费生态闭环,满足用户多方面的消费需求,甚至慢慢开始引领消费者的审美,那么收获的就远不止流量——还有品牌迭代升级的路径、消费者对品牌的“偏爱”以及车企们逾越行业寒冬的底气。这时,汽车IP跨界联名模式展现出大有可为的潜力,不失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好生意。

  联名易翻车,营销应有道

  IP跨界联名是车企营销和创新的捷径,但并不代表在两个品牌中间加一个符号,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账。盲目跟风、缺乏诚意的联名不仅不能获得快捷的流量,还有可能弄巧成拙,损害品牌形象和声誉。

  隔壁快消行业联名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联名款可能成为爆款,也有可能沦为鸡肋。汽车作为普通人家里的“大件”,需求弹性波动较大,车企们对待联名更应该慎之又慎,否则,一不小心就“翻车”了。

  去年7月,威马汽车和青岛啤酒联名推出了纯电夏日限定版啤酒,倡导为来电时刻干杯,官宣一出就引发了不少争议。毕竟酒和车具有公认的对立属性,以酒作为创意进行营销,确实新鲜,却不能创造出其不意的亮点,还违背了交通安全的常识,缺乏基础的合理性,车和酒组“CP”,实在是一次过犹不及的反向操作。

(图源:威马汽车官方微博)

  虽然官方随后立即表明:“喝完Beer不能开Car”,但依然用的是调侃戏谑的语气,既没有敬畏的态度,也没有强调酒驾的危险。反观官博下的评论,“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酒后开了车,亲人两行泪”的呼吁成为热评,彰显了网友们严肃的交通安全意识。

  威马的本意是主攻社群电商和私域流量,提升品牌在年轻市场的认知度,但显然“汽车和酒”不能像“故事和酒”一样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注定雷声大、雨点小。

  同样是IP跨界联名,也同样是威马,它和其他IP品牌的联名就更为出彩,反响也好得多。

  威马和饿了么联名,把威马车队涂装成外卖车,在深圳宝安区试行零接触配送服务,传播安全递送的理念;威马和元气森林联名,在广州正佳广场举办“开进一罐森林”的活动,提供环保袋和元气瓶的周边,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三个都是威马的联名营销,但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联名亦有道,只有把握了其中的门道,汽车品牌才能享受IP联名跨界的红利,在同行中弯道超车,加快出圈的步伐。威马的定位是智能、可靠和活力,跨界合作时,选择的合作对象也是和自己品牌调性相似的IP,目的在于用户融合交叉,利用高频曝光拉动低频消费。

  但威马×青岛啤酒的翻车案例也在警醒:汽车跨界联名,既要有热门IP和出奇的创意,也要遵循基本的汽车销售逻辑和社会共识,摸清自己品牌的用户属性,保持对社会环境和规则的敬畏之心,以温和的姿态触达下沉市场,才能吃到联名的红利。

  高品质才是制胜法宝

  在IP联名的趋势下,车企们渐渐群起而效仿,新势力和老贵族都有成员先后加入这一行列。

  诚然,车企们通过联名释放出信号之后,消费者们会更愿意跟着走进车企的“深巷”。但真到那一步的时候,联名的魅力就显得次要了,汽车的产品属性才是被重点关注的东西,毕竟值不值得买,还得看产品好不好。

  说到底,联名为汽车带来的变量在于外观和内饰,核心不外乎是潮流的理念和出色的颜值,只是汽车众多产品特征中锦上添花的附加分,不能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

  对一辆汽车而言,品质高、性价比高才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安全、可靠、舒适等形容词才是有分量的赞美。消费者是热情的,也是聪明的,他们买车最关心的还是汽车的品质,这关乎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和人身安全,而和这些息息相关的配置性能等等,依旧要回到台面上,接受消费者的认真审视和市场的重重考验。

  如果一辆车在保有基本优势的情况下,恰好又颜值高,还能满足消费者悦己和自我认同的需要,那自然能让消费者大呼真香,但如果空有联名的噱头,连保证品质都做不到,那消费者的钱包也可能会表示做不到。

  市场瞬息万变,IP联名现在炙手可热,将来也有可能变冷,不能成为品牌立足的可靠根基。小道哥觉得,车企们不论用什么方式开发新市场,都不能忘记作为车企的初心,高品质的汽车才是车企们能拿出来宣传和抵御行业寒冬的底气。

  在联名流行甚至渐渐泛滥的时候,关注出行需求,研发独家技术,增强品牌实力,提高产品质量,才是车企们恒久不变的重任,把汽车做好,车企们才能站稳脚步,以不变应万变。

小道哥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比亚迪,造车之外另有“野心”

11月上旬,比亚迪官宣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钙钛矿,并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光伏技术研发团队,重心放在能量转换效率的突破上。

比亚迪 |光伏技术
对话特斯拉北美车主:FSD什么水平?深度用户解密V11

近期中国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要求具备量产条件L3、L4 级别智能网联车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试点,并且首次明确事故责任判定。

特斯拉 |FSD
华为的发布会,给汽车行业来了点小小的震撼

今天有个有点抽象的事:华为又给智界 S7 来了场发布会。虽然开了两次,但这场发布会还是非常劲爆,全程高能,信息满满。

华为 |发布会
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

提起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和我一样:慢,太慢,非常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跨国品牌相比中国本土新势力,无论是产品、科技还是思维,都“落后”整整了一代。

电车 |大众
华为竟然拿汽车部门和大家分享,这下传统车企有机会爽了。

昨天下午,华为和长安搞了大新闻,双方签了一个《 投资合作备忘录 》。首先要说的是,车 BU 并不是独立,而是成为华为的子公司。长安呢,只是子公司的一个投资方。在备忘录里,里头华为是甲方,长安是乙方。

华为 |长安
太平洋科技旗下
读懂科技出行 · 聚焦未来出行趋势
微信公众号
B站
新浪微博
联系我们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