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这些蹭高校流量的“假”产品,你买过单吗?

区诗晴 编辑: 区诗晴 发布于:2024-03-13 14:13 PConline原创

作者:区诗晴、陈素萍(实习)

编辑:曾宪天

滇二娃土豆片、黄教授烧鸡、农科院麦片……

提到“高学历”,大多数人也许很难将它和食物联系起来。但近年来,不少产品却凭借学历身价暴涨,刷爆短视频平台,成为了电商平台热门产品。

产品页上,他们均号称是各大高校或科研院自主研发的,这就让消费者对这类食品加上了“健康、安全、绿色无添加”的滤镜,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但最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都纷纷下场对其痛批。

这些“高学历”产品,真的靠谱吗?

其实“高学历”产品并非最近的产物,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例如频繁出圈的神内胡萝卜汁,诞生于1996年,出自石河子大学设立的神内新疆食品研究开发中心,还有火爆全网的华农酸奶,距今也有五十多年了。但最初,这些产品都只能算作是科研的“衍生品”,主要以内部供应为主,商品属性还没有那么强烈。

近几年来,这些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潮”的高校研发食品,却频频火爆全网。

只要打开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搜索“农科院”、"农科院零食有多好吃”等话题,其热度、讨论度都非常高。

再看看淘宝、拼多多这些电商平台,不少商家的食品宣传页面上都印上了“农科院出品”“农科院研发”几个大字,多数产品月销量从几百到几万不等。

其中一款纯燕麦片销量为10万+,其宣传页面介绍,由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一款宣传为云南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院研发的咖啡粉,宣传页面写着“0脂0蔗糖”,销量累计超过2万。

据2022年新华网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相比于传统滋补,便携、简单、即食的营养食品正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并且,超过76.45%的年轻人认为“低糖轻食”是有必要的,高达41.30%的受访群体表示,会关注或购买最新、网上最热的营养食品。

翻看这些产品的评论区我们也能发现,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认为有研究机构技术加持,吃起来更加安全、健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3年11月,上海市消保委开展了一场“打假”专题,随机抽取了13种号称由“某农科院、某农业大学”等机构参与研发的食品,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其中5款产品被相关机构否认参与,只有4款产品获得了确认,其余4款仍未得到明确回应。

不难看出,产品在市场热销的同时,部分企业、商家蹭上致富的风口浑水摸鱼,纷纷给自己的食品P上了“高学历”的标签。产品销量走势是越来越好,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连“学历”都要造假,那我们最在意的安全、健康问题,岂不是更加无望了?

商家热衷于给自己的产品戴高帽,消费者买到“水货”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2023年4月,上海市消保委还对网上销量靠前或热门推荐的8款产品进行了检测。

其中,以“低糖低GI”“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零负担放肆吃”为产品卖点,包装上还印着“江南大学研发”的某品牌十二色糙米,但其检测结果完全达不到国家对高蛋白、高膳食的食品要求,膳食纤维含量实测值只有3.81克/100克,(国家标准:膳食纤维总量≥6克/100克(固体))蛋白质含量实测值也只有8.08克/100克(国家标准:即≥12克/100克(固体)或≥6克/100毫升(液体)时,均可以声称“高蛋白质”或“富含蛋白质”)。不仅低于产品包装上标签标示值,甚至比国家标准还要低。

并且,据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回应,这家销售网店和江南大学没有任何关系。江南大学和生产厂家虽然有过“米伴侣”产品开发的前期合作,但由于厂家没有支付合同相关规定费用,研发也没有全部完成。

而另一款麦麸圈产品,同样在产品包装上宣称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家口农业科学院专家研发”“高膳食纤维食品”。但在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中,两家农业科学院表示从未授权店家。且包装上标明的膳食纤维含量为47.8克/100克,但实际检测结果却是33.3克/100克,存在明显造假。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曾表示,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往往无法直接接触到商品,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高学历”等概念的认可,往往通过虚假宣传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众多新业态应运而生。直播间购物、短视频及图文挂商品橱窗等,已经成为网络消费新趋势。

2023年,消费者网联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中,“虚假宣传”问题最严重,占比超过半数。其中,部分直播间在售卖农产品时故意夸大或捏造产品的特性或功效,消费者收到的产品往往是货不对板。

而在其他消费领域,虚假宣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2021年1-9月份,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5397件,罚没金额3.5亿元。其中,涉及医美领域虚假宣传案件71件,罚没金额355万元。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美妆领域,化妆品研发师、护肤配方师、皮肤科医生,或是一些来自顶尖院校的“高材生”在平台上异常活跃,他们通过科普内容、答疑解惑,来引导消费者购买自家“权威背书”的产品

热爱冲浪购物的小何向PConline分享道,对她来说,和对“高学历”产品的追捧差不多,刷短视频时,白大褂博主的权威性会让她更容易冲动下单,很少通过其它方式查证产品的好坏。

消费者容易相信各种“贴牌”产品,其实正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大家如今更加倾向于高科技、高质量和绿色健康安全的产品,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消费需求的发展进步。

2023年,年轻人挤满了各大中药房,原因竟是一帖酸梅汤的方子。其配料表大多都是山楂、陈皮、乌梅等中药材,一帖只要1.34元,还没有科技与狠活,正中当代人的心巴。

同年,#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登上热搜。

近年来,“五星好评”的打分体系及其建构的参照系,越发失实、失准,“好评打折”“刷分上星”等手段淹没了真实的声音。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高评分餐厅踩雷后,部分年轻人逐渐“叛逆”,评分越低越要打卡,发现了不少明珠蒙尘的餐厅。于是大家通过社交网络一传十,十传百,又纷纷挤进了3.5分的餐馆里。

不管是被挤爆的中药房和低评分餐厅,还是消费者崇尚“高学历”产品,背后传递出来的信息,无非都是消费者想吃顿好饭、买到好物罢了。但放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产品优劣。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其实消费信心来自获得感,而消费者的获得感就是钱花得值。为了保证消费者钱花得值,我觉得监管部门要去查处相关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要去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有相关平台,我觉得竞争是至关重要的。”

时至今日,未知真假的“高学历”产品依旧活跃在各大电商及内容社交平台,如何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承载大量信息的平台方需要思考的问题。

区诗晴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