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这家店,菜巨咸! 避雷这个学校,环境太差了! 避雷这个人,太离谱了!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一刷小红书,就会被各种“ 避雷贴 ”包围? 前段时间差评君想去南京玩,就在小红书搜了下,那几天首页库库推荐旅游攻略。 一顿参考下来,我发现景点和餐馆推荐贴还不错,让我知道了很多根本找不到的地方。 但唯独避雷贴让我频频陷入迷惑:为啥一堆人都在乱避雷啊。。。 首先,每个人的雷区范畴完全不同。 比如有帖子说避雷南京这个城市,不想再来了。 点开帖子一看,网友给的理由是: 网约车司机态度很差,服务员讲方言听不懂,保安说不清楚路,景区很大一直迷路,饭店一直不上菜还说他没点菜,坐地铁被大妈扒拉。。。 噢还有一个,空调外机装在路边,路过被水滴,被热风吹。 的确,看完文字我也能感觉网友南京之旅体验很差。 但不管司机、保安、服务员、大妈还是某景区、某饭店,都很难上升到整个省市的范畴。 真要吐槽的话,或许这么表达才更合适:那天去南京旅游真倒霉,体验很差,我不想去了。 而不是 “ 避雷南京 ” 。 其次,每个人的雷点也各不相同。 有人排了 1 个小时队,发现烤鸭鸭皮很厚,油腻,盐水鸭又巨咸。 于是他发了个帖,标题是:避雷南京板鸭。 差评君查了下这家店,是个本地知名的板鸭品牌,楼主吃的还是总店。底下评论区,也确实有人说不好吃,本地人不爱吃,咸死。 但也有人说这家味道很不错,甚至还有人专门推荐这家店。 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也有对食物评价和吐槽的权利,差评君吃到皮厚的烤鸭也会嫌弃,但用 “ 避雷 ” 就有点误导别人了。 因为避雷这词挺重的,潜台词就是这家店是陷阱,是坑,在欺骗消费者。 如果吃到变质食品或是菜价和口味天差地别,或许可以用 “ 避雷 ” 。 但如果吃到了不合乎自己口味的食物就说 “ 避雷 ” ,那中国八大菜系,不同技艺不同风味,每一家店对外地游客来说都可以用雷来形容。 类似的帖子非常多。
有人因为总统府要 30 块钱提前约,很大很热,避雷;梧桐大道人多,避雷;鸡鸣寺人多庙小,避雷; 哥咱不行要不回火星吧,那人不多,没雷。 除了景点,城市避雷,还有航空公司避雷。。。 就问还有哪家航空不是雷了? 广泛流传的航空公司避雷贴 ▼ 有人和好友闹掰了,也要发个帖子避雷。 看完这些,差评君只有一个感受: 现在“ 避雷 ” 和最初的完全是两个词了。 我第一次刷到的避雷贴 ,是站在他人角度出发,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打车会被宰,哪些地方导游会威逼利诱你购买东西,很实用,像旅游指南。 但现在的避雷贴,大家更在乎的是一种情绪输出,能不能帮到人并不关键。 只要体验不佳,下一秒就可以在大众点评打差评,跑小红书怒发避雷贴。 所以曾经能帮大忙的避雷贴,如今却活成了网友最讨厌的样子。 当然,原因其实并不全在网友或平台,更多还是“ 避雷 ” 的词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这就要说说,避雷的泛滥史了。 作为生活指南的小红书,上面的旅游贴相比以往的平台,总是做得更精细、主观,大家会抱着给他人提供建议的思路去写。 但在赛道变得拥挤后,为了获得点击和收藏,博主们就开始用精修和滤镜过度美化照片,安利贴逐渐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而避雷贴看上去被商业化侵袭得要少很多,它们更像是自己人,用经历保护大家不被套路。 很快 “ 避雷 ” 便成了流量密码,被自媒体们大量使用,呈现出万物皆可避雷的态势。 很多博主甚至用 “ 避雷 ” 来吸引流量,看似避雷实则安利,玩个标题党。 可当一个词被过度使用时,它的词义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曲解,被模糊,被泛化。 网友们对“ 雷 ”与“ 避雷 ”的定义,早就因人而异了。 所以即便是一件不足以用 “ 雷 ” 形容的事情,也会有人写上 “ 避雷 ” 。 避雷,就这样逐渐失去了它的专业属性和公信力。 当然写这篇文章,绝非仅仅是想吐槽一个“ 避雷 ”。 我想引出一个概念: “ 互联网失语 ” 。 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某种情绪时,已经不会用别的词了,只能脱口而出当下被重复无数遍的网络流行词。 这么说吧,有天 “ 避雷 ”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了 ,咱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出别的词。 这就是网络用语的泛滥,导致的互联网失语。 避雷这个词在逐渐流行过程中,潜移默化中进入人们的大脑。大伙在有需要时,就会自然而然选择它。 和避雷一样,被用到泛滥的词/句还有 YYDS 、绝绝子、封神、宝藏、私藏、天花板、无限回购、问爆、真香、可能是 XX 最详细的,等等等等。
以避雷为代表,这些情绪强烈、表达恰当的词语一经出现,就会迅速普及。随着大规模泛用,大众就会产生疲劳,逐渐不敏感。 之前有个带货主播,不管啥产品都用 “ 天花板 ” 形容:饼干是天花板,塑料袋是天花板。 货卖得好不好我不知道,反正是天花板这词是火了。 原本天花板代表神坛,但所有人都在用后,我感觉它和下水道没啥区别了。 类似的,有长视频属性的 b 站,很多标题都是 “ 这可能是 B 站里最详细的 ” , “ 万字解析 ” 。 一开始我看到就会点进去,现在却已无法激起我的任何好奇心。 当然,差评君并非反对这些网络流行词。
它们能跟上时代,形象地描述某些情绪,make things easy ,寻求最简单的方式是人的天性。 可如果为了流量,滥用那些流行词,则会消解它们的原有含义,使网络认知不同的人群,沟通更加困难,造成误解。 何况,我觉得那种多样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用一百种方式体现一种情绪的能力,才是中式表达的美感所在。 网络流行梗简单、有趣,但它不美。 在豆瓣上有个小组,叫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这里聚集了 38 万网友,正是因为忘记组织文字的逻辑,想不出合适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情绪和观点。 每一天都有人发帖询问:如何形容这张照片,怎么表达毕业时的惆怅,如何描写一种矛盾的内心。 其实 “ 失语 ” 的现象已经出现在无数网友身上了,只是很多人尚不自知。 形容一个东西好吃,我们可以说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而不只有绝绝子;形容一场电影好看,我们可以说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而不只有封神; 如果一直让极端、夸张的流行词,不断挤走那些能正常、精确表达情绪的文字。 也许最后,语言就会失去它精准表达的能力,沟通的作用。 人与人的对话里只剩下黑与白。 本文来源:差评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