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势操控能否干翻键盘鼠标?保存侠告诉你

  相信不少广东地区的读者在看完视频后会有所共鸣,我们特意从TVB的老广告中筛选最耳熟能详的几个植入视频当中,不知道你们是否留意到?其实,拍摄这个视频除了希望逗乐大家以外,还想引出一个主题,那就是随手保存的重要性未来手势交互是否可以挑起完善人机交互的重任?

50

  虽然视频十足无厘头,但从里面也能看出我们是对手势操控抱以厚望的。自从智能系统和硬件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完善人机交互就成为提升人与设备间交流的速度和准确性的重要方法。由单调的手柄按钮,到现在的声控、眼控和手势识别,人机交互可谓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虽说目前并不能给这四种交互方式分个高下,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手势交互已然占有一定的优势。

51

  手势交互是一种被选中的人机交互方式。Wii游戏机和微软Kinect的火爆,便能看出用户对手势交互的认同(虽说Wii是糅合了手柄按钮和肢体动作)。而对于被公认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的VR虚拟现实技术,更是手势识别的全面胜利,无论是Oculus、Sony、HTC都不约而同地把手势交互作为其产品的首要操作方式,未来更有望完全摆脱控制器,由双手来完成所有操作。虽然我们的视频中“保存侠”的保存动作夸张了点,不过比起鼠标和键盘,手势操控更加便捷(虽然难免有点二),而且容易唤醒记忆,以免出现忘记保存的问题。

  要说为什么手势交互能脱颖而出,其实无非下面三点。第一,从技术上看,手势交互方式更加成熟,而且用户从手柄按钮转到手势操作的适应期会更短一点;其次,从用户习惯来看,手势交互在不同语言文化习惯下,交互障碍更低(相比起语音来说),且更符合我们用手的操作习惯;第三,手势交互拥有更多的变化和更高的准确率,同时也意味着实用性会更强。虽说声控和眼控也是很有前景的,但以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这两种技术在人工智能服务和身份识别上的应用更加广泛一些。

Myo外观酷炫 包装似iPod

  而说到手势交互,我想不得不提及将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款手势控制臂环Myo(与视频中的保存侠同款哦)。Myo臂环是由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创新型交互硬件,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读取用户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物电流的变化,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变化,对应反馈不同的操作。简单来说,只要用户通过做出相应的手腕或手指动作,Myo就能加以识别并完成相应的操作。这听上去很酷炫,但实际又如何?

52

53

  笔者先卖个关子。作为完整的产品体验测评,不从开箱开始真的“大丈夫”吗?在拿到Myo时笔者就想,怎么那么像iPod的包装风格?不过显然Myo的外包装线条要更硬朗一点,一半纸盒一半亚克力的外盒设计虽不算优雅但起码大方直观。

54

  打开盒子,拿出所有配件,才发现里面除了一张卡片外没有任何的说明文件。而配件也很精简,一条数据线,一个蓝牙接收器,一堆夹子(用来约束臂环的扩展,说白了就是为手臂幼细的人准备的)和那张卡片,仅此而已。不过仔细看看卡片才发现上面印有“Let's get started!”(让我们开始吧)字样,下面还有Myo官网网址,看来驱动和说明是可以从上面获取的。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虽然包装盒上神奇地出现了中文(贴纸),但之后的过程无一例外是英文的,英语不过关的童鞋要把玩Myo还是得花点功夫。

55

  顺便一提盒子里面是一堆签名,看来是来自Thalmic Labs的大神们,这种小细节还是令人感到诚意满满(据说跳票了好几次,这样做也是应该的)。

56

  Myo的本体设计真的很棒很科幻,笔者由衷地佩服Thalmic Labs对于产品设计的理念和实力。无论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模块,还是模块间的链接部分,都设计得很到位,虽说是初创公司的作品,但却让人有种完成度很高的感觉。事实上,8个模块的大小并不都是一样的,其中的3个要稍大一点,而中间有Logo的大概是作为主模块的存在。类肤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过在戴上和脱下的过程中的摩擦就会显得有点大,当然里面的金属电极占据了很大面积,也缓解了些许阻力,但穿戴仍然有点难搞(特别是用久了有点出汗后)。

57

  USB充电口,这部分的塞子有点硬,初次打开有点费劲。

58
插上线缆的图之前忘了拍,因此画风有点不一样。换上自己的黑色线缆,感觉比原线好看

  插上线缆充电时,指示灯会亮起漂亮的橙色呼吸灯。关于这个灯还有个小插曲,刚开始戴上Myo的时候把方向搞反了,然后各种操作不行,后来才发现灯朝外才是正确的方向,想起也是太大意没有仔细看说明。

用久了手臂酸爽十足

01
戴上Myo后右下角弹窗提示设备要先预热

  装好驱动充好电后就能戴上把玩了,不过Myo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预热才能开始工作。Myo支持Windows、Mac、Android和iOS,但稍微想象一下就觉得,手机上的点击和滑动操作本来就已经十分便捷,硬要加个手势交互,感觉完全是画蛇添足,对笔者来说也没什么吸引力。

02
首次运行的小教程,之后也能随时重温

  安装好驱动后会运行一个教程,这时只要跟着做就能熟悉整个操作,这里笔者也就不再详述了,截些图加点解说来呈现给大家吧,这样也容易理解一些。

03
Myo会检测你戴在那只手,但注意不要戴反(条形指示灯朝外)

04
五种基本手势,其实还能识别手臂移动和旋转

06
完成之后就能学习进阶操作,分别是键鼠模拟和展示,第三个设备笔者没有也就无法搞了

  可能让读者们感到惊讶的是,笔者首次测试用了将近大半小时才完成整个教程,并不是笔者太笨或者是教程太长,而是手势识别实在太蛋疼!为了公平起见,笔者还找了另外两位同事进行测试,结果都表明Myo的识别成功率实在太低了(其实这不是Myo的错,下面将进行说明),做完教程后手部肌肉很酸爽。

12
Myo的自定义功能,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动作特征,提高准确性

11
加速度和灵敏度都能调整

  然而在后续探究中笔者发现,Myo能够设置移动的加速度和动作监测的灵敏度,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创建不同的档案,以适配不同用户的动作幅度,提高精确度。因为是事后才发现可以调节和定制参数,所以教程才过得这么艰辛……使用定制化数据档案后,Myo就不那么容易犯错误,不过误输入、识别错误等情况还是会偶尔出现。而在鼠标模式下,用手臂的移动来代替鼠标说实话真是太累了,而且在保持指针不动的情况下握拳(就是点击指令)真的有点难度,而且时间一久就会很累。

Myo主要功能展示

  Myo能够做什么?首先它也算是个鼠标,可以完成鼠标大部分的操作。为什么说大部分?那是因为Myo无法模拟双击、拖动和鼠标中键等动作。不过在测试过程中,Myo的表现还是比较流畅的,只要稍加练习就能熟练使用。

  Myo还可以模拟键盘按键和鼠标点击行为,并且允许用户自定义每个手势对应的操作。比如我们的视频当中玩的“保存梗”,使用Myo确实能够做到手势保存这个操作。相比起鼠标功能,这个键盘和鼠标映射功能就实用得多,你甚至可以在室友或同事的电脑上装上驱动,然后搞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比如没事做就帮他关机之类的)。

  Myo还自带演示功能,PPT展示的利器,当然一支激光笔也能完美代替就是了(起码Myo的逼格更高)。

13
官方应用商店,囊括了Windows、Mac、iOS和Android四大平台,然而数量太少了

  除此之外,用户能在Myo的应用商店中下载配套的应用,不过数量还是比较少,这里笔者也不再详述了。

  在几天的使用体验下来,Myo的操作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识别率也比较高,但也有时会误操作,不过总体来说影响不大。Myo由于没有开关键,因此需要在软件端进行断开连接和关机的操作,但此时Myo并不是断电了,只是进入休眠状态,感应到用户的动作后Myo就会被唤醒。

14
虽说自定义功能比较强大,但对于日常使用还是不够

从业界角度看手势操控

  不过,Myo显然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手势交互解决方案。Myo最大的问题是,在现有的计算机平台中硬塞进这套并不适配的交互方式。首先,虽然Myo的5个设定好的手势足够简单,但却无法与原先大家已经习惯的鼠标键盘控制器的操作相对应,比如握拳是点击、张开手掌是右击等,这些操作显然是无法与目前原有的习惯联系到一起的,也就是说并不符合当前这套约定俗成的人机交互逻辑。当然习惯可以克服一切,但这样的说服力真的足够吗?

60

  其次,Myo无法代替原来的鼠标键盘,这也说明Myo只是控制器和按钮的补充,它并不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Myo在PPT展示、控制个别应用和游玩特定游戏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毕竟令人感觉像是在玩玩具(还是Thalmic Labs原来就想把Myo定位为玩具或小工具?),除非是经常需要进行展示或是玩配套的游戏(然而支持的游戏也不多),否则一般使用者在体验完Myo刚开始带来的新鲜感后大概就会把它丢在一边了。

  那么,就目前而言,到底哪个才算得上是最优秀的手势交互?在此,笔者比较看好Oculus目前拥有的手部追踪技术。Oculus今年就收购了至少5家科技公司,其中,Nimble VR、Pebbles Interfaces为其提供了手部追踪技术,允许用户通过手的动作进行操控。而点击、拖动、滑动等动作已成为大家十分熟悉的、甚至是出于本能的交互手势,其不但能够让用户从鼠标键盘快速过渡到手势交互,而且配合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界面时也毫无障碍,但如果用于目前的PC或移动界面的话,恐怕还是会遭遇Myo那样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61

  所以,这也是目前手势交互面临的难点。无论是Window、Mac、iOS还是Android这些主流桌面/移动端系统,以及配套相关软件,都是专门针对目前的交互方式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手势交互要与它们无缝衔接,还是比较困难。所以笔者才说手势交互在VR界面拥有非常大的潜力,甚至已经取得领先地位。而在相对传统的电脑和手机界面,手势交互还是玩玩游戏做做展示比较合适。当然,这些系统本身如果能作出适配手势操作的改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Win 8在平板模式上的尝试),不过由于没有先例,笔者也很难说出是设备适应系统还是系统适应设备更加合理,但如果是前者,那说明Myo还是太超前,缺乏了点实际意义。

  在手势操控与系统界面并不匹配的前提下,用户未必会对其拥有多大的兴趣或是作出多大的反应,3D Touch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虽然加入按压力度的感应很有趣,只不过应用场景太少,很多时候需要用户去尝试哪里能用上这功能,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用户和机器间的交互障碍,这需要系统作出进一步的优化才能适应3D Touch技术。引申到Myo甚至是手势操控也是一样的,Myo还只是手势交互的初步尝试,其真正的应用场景并不是现在的PC或者移动平台,可能这也是Myo沦为小众产品,配套应用稀少的原因。

  最后,回到Myo本身,这款手势操控臂环还是很有趣的,造型酷炫逼格满满,通过控制肌肉和移动手臂来实现交互很有意思(虽然玩久了会很累)。Engadget的测评中就展示了如何用Myo玩《Call Of Duty》,但Engadget的编辑是一手一个Myo才完成了大部分的操作,只有一个Myo的笔者就没办法做这么酷炫的测试了。话说笔者有时会下意识地举起手划两下,然后才发现早已脱下来了,但鉴于实用性问题,这里只建议土豪玩家入手尝鲜。

090

最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