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车企无法“借势还魂”了!新造车公司洗牌开始

智哥 责任编辑:linfan1 发布于:2023-02-16 00:15 PConline原创

你猜猜迄今为止,全国总共有多少家造车新势力倒闭吗?

答案是:26家

这其中有大家听都没听过的品牌,例如正道、小猬。没错,在向阳的一面,头部新势力销量节节攀升,月销最高2万,但在向阴的一面,有很多车企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留下了一地鸡毛。

这是市场的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但有一些乱象也在车圈中真实存在,比如骗补、PPT造车、骗融资等等。

2021年3月,新华社就曾发布《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虚假宣传”“虚火过旺”隐忧》一文,明确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虚火过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忧。

为了解决这种乱象,最近政府又出手了新政策,据“科技情报局”称,国内汽车生产资质不允许销售了,只能注销。蔚来成为最后一个代工模式的造车新势力,以后不会再有造车新势力。

这个消息无疑点燃了整个汽车行业,有人欢喜有人忧,在生产资质不允许销售的情况下,新能源市场肯定会新一轮洗牌,那些靠出售生产资质活下去的僵尸车企会走到绝路吗?新能源市场格局将会如何改变?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生产资质引发的蝴蝶效应。

  生产资质——造车界的紫禁之巅

中国汽车行业就像一场竞赛,参赛资格就是由政府下发文件公布的生产资质。

在全国一百多家车企中,实际有生产能力的仅有那几家大的汽车集团,新造车企业想要进入,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置换、重组的办法来解决,购买僵尸企业资质,“借壳”造车。

例如2017年,威马汽车就收购了大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理想汽车在2019年就以 6.5 亿的价格收购力帆汽车;零跑汽车也与长江汽车合作,后来全资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并在杭州钱塘建立新的工厂。

虽然过程有点曲折,总归是合法合规把车子给生产出来了,可以说早期新势力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相对的,现在再谈进军汽车行业,就属于生不逢时了,自游家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2021年底,李一男创办的牛创新能源与早在2018年就拥有生产资质的大乘汽车达成合作,以代工的名义借后者的生产资质造车。

本来大家开开心心,结果2022年初,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均需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

也就是说,不仅代工车企需具备生产资质,委托代工的车企同样需要提供生产资质,业内称之为“双资质”要求。

一纸政策让怀着造车梦的李一男跌入了谷底,但这还不是真正的谷底,为了规避风险,李一男只好剑走偏锋,把亲自创立的自游家品牌“拱手相让”,“NIUTRON”、“自游家”商标均由大乘汽车注册,归到大乘名下。

李一男还对外强调牛创与大乘的关系不再是代工模式,而是深度合作,由牛创为大乘汽车提供技术支持,自游家汽车则是由牛创与大乘汽车联合打造的全新品牌。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大乘的生产资质偏偏在这个时候失效了。

自游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迫暂时停止量产的,这时候再回想李一男曾说过的那句“时代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就能理解了。

事实上,自2022年5月以来,政策端就已经在收紧资本收购、控股、转移生产资质的空间。原因除了入局者过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产能过剩。

乘联会表示:“汽车行业在解决传统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国内有销量的乘用车企业是86家,总体产能利用率为57.93%。而在乘用车总产能中,其余企业有385万辆产能完全闲置。

在监管趋严、汽车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市场确实很难再等来一张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僵尸车企的“壳资源”交易

限制生产资质的出售绝不是针对新造车企业,对于那些常年在汽车行业躺平的僵尸车企,同样也起到了警醒作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新能源车领域成了万能灵药,无数僵尸车企借壳复活,根据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要生产汽车产品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进入目录,即便是面临破产倒闭也仍保留生产资质。

因此,他们抓住了新造车企业没有生产资质的痛点,大批转卖生产资质。崔东树曾表示“几乎所有僵尸企业,多多少少都带有债务,如果一旦清退,他们的债务由谁来还?他们可以通过变卖生产资质而还清债务,把债务有效化解。”

比如2018年,一汽夏利1元转让一汽华利100%股权,交易完成后,一汽夏利将不再具备汽车整车生产资质,将无法继续从事整车生产业务。不过受让方得承诺,保证归还华利汽车应付的不低于8亿元的欠款,也就是说一张生产资质,值8亿元。

本次交易的受让方就是后来的博郡汽车,只不过在2020年,博郡汽车宣布全员待岗,而后被阿尔特收购,结局并不是皆大欢喜。如果兜兜转转让其复活,只是为了让它再次死掉,那么资本的故事和资源的匹配,或许又将占领智商的高地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企业和产能都值得被复活,对于很多复活企业,业界并不抱以过高期待。

比如东风裕隆,去年11月挂牌启动预重整,至今没有任何投资意向。奇点汽车至今由于无法兑付欠薪,被法院强制执行,并封存了部分办公资产,其供应商为追回欠款,向法院申请其北京分公司强制破产重组。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行业中“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

市场的汽车品牌足够多,但永远有优秀品牌的一席之地,而低劣品牌注定被市场淘汰,当生产资质不能售卖,那就只剩下注销这条路,这对如今的汽车市场环境来说,不见得是件坏事。

  关门内卷,各显神通

眼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同一场豪赌,无论是已经入局的先行者,还是“被拒之门外”的玩家,在这场赌局中都未能手握胜券。

造车这个风口,每年都有新人进旧人出。感觉就是大家都要来趟趟这滩水,以为时势就能造英雄,但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并不是人越多越好。

大家玩过斗地主的应该都知道,在游戏早期,手里的牌越多,就越游刃有余,而到了后期,手里的牌越多,意味着甩不掉的累赘也更多。

智能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到了2023年这个节点,已经从预选赛进入了淘汰赛环节,最终市场上只会留下5家以下的新势力车企,就像智能手机行业一样,从早期的百家争鸣,连康师傅跟汪峰都要做手机,到现在只剩小米OV等等,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新势力竞争来到了下半场,在场的选手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如果现在入局,他们那些通过收购得到的产品,如何跟比亚迪比技术?如何跟特斯拉比营收?怎么跟蔚小理比智能?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如果花力气复活只是看它如何死掉,那无疑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与其这样,不如让现有的选手开始加大马力跑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的新能源领军者。

  智行观

新人不再允许上位,已经上桌的玩家排队坐好,接下来就看大家各显神通了。生产资质的停售,从一定程度来讲,意味着智能汽车行业格局已定,围城再次关上大门,下次打开,将会是另一场变革。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比亚迪,造车之外另有“野心”

11月上旬,比亚迪官宣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钙钛矿,并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光伏技术研发团队,重心放在能量转换效率的突破上。

比亚迪 |光伏技术
对话特斯拉北美车主:FSD什么水平?深度用户解密V11

近期中国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要求具备量产条件L3、L4 级别智能网联车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试点,并且首次明确事故责任判定。

特斯拉 |FSD
华为的发布会,给汽车行业来了点小小的震撼

今天有个有点抽象的事:华为又给智界 S7 来了场发布会。虽然开了两次,但这场发布会还是非常劲爆,全程高能,信息满满。

华为 |发布会
电车慢一拍,大众生三胎?

提起跨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和我一样:慢,太慢,非常慢。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跨国品牌相比中国本土新势力,无论是产品、科技还是思维,都“落后”整整了一代。

电车 |大众
华为竟然拿汽车部门和大家分享,这下传统车企有机会爽了。

昨天下午,华为和长安搞了大新闻,双方签了一个《 投资合作备忘录 》。首先要说的是,车 BU 并不是独立,而是成为华为的子公司。长安呢,只是子公司的一个投资方。在备忘录里,里头华为是甲方,长安是乙方。

华为 |长安
太平洋科技旗下
读懂科技出行 · 聚焦未来出行趋势
微信公众号
B站
新浪微博
联系我们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