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电动汽车就晕,不能全怪司机
比工作日加班更难受的,是回家时打到一辆电动汽车。
坐进挂着绿牌的车里,眩晕、微微出汗伴随着恶心,让你产生了想要呕吐的冲动。
在燃油车里能轻松刷手机、打游戏的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电动汽车如何“欺骗”了你的身体?为什么电动汽车比燃油车更容易让人晕车?
晕车,大脑与身体的对抗
晕车、晕机、晕船等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晕动症。大脑在你乘坐交通工具时收到了与身体感受矛盾的信号,进而产生了眩晕等一系列感觉。
正常情况下,人体感知周围空间和自身状态,主要依赖一个叫作前庭系统的核心结构。
它位于内耳,负责掌控空间感和身体平衡。身体运动加速或者减速时,内耳中的内淋巴液和耳石会发生移动,从而触发神经信号,大脑就会感知到运动状态的变化。
耳中的鼓膜振动让我们听见声音,前庭系统就位于鼓膜内的内耳中 / Pixabay
此外,视觉、听觉及各种感官都可以告诉大脑你是否在运动,比如眼前的景象是静止还是变化,耳畔有没有呼啸的风声,皮肤有没有感觉到空气的流动等等。
常规的身体运动中,以上所有感官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一致的。但乘坐交通工具时,它们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
车内的物体和其他人在你眼中保持静止,没有流动的空气,你放松地坐在座位上,这些讯息都告诉大脑“我没动”,但前庭系统还是能坚定地感觉到你在移动,结果就是你晕车了。
更好的性能,更差的体验
燃油车里轻松自如的你,为什么会在电动汽车里频频感到不适?
这要从电动汽车的两大特点说起,一是加速性能更优越,二是噪音更小。
扭矩是考察汽车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发动机对轮胎产生的转动效果。对家用汽车而言,扭矩越大,加速性能越好。
根据各汽车厂商发布的参数,电动汽车的扭矩和百公里加速通常优于同价位的燃油车。
以你最容易遇到的某国产品牌为例,售价12万左右的电动汽车最大扭矩为316N·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9s。另一款同价位的常见燃油车,最大扭矩只有145N·m,百公里加速时间达到了12.6s。
一项对比研究也同样证实,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汽车的燃油发动机改装为混合动力电机后,起步的最大加速度提升可达到56.6%,急加速响应时间从0.6s降低至0.39s。电机的动力传输更有效率,踩下踏板到加速度提升只需要眨一次眼的时间。
但这对乘客而言未必是好事,起步过于迅猛,加剧了前庭系统和视觉信号之间的分歧,也就让人更容易晕车。
由于变速过快,很多人第一次坐赛车时会严重晕车 / Unsplash
除了发动机性能,车厢内过于静谧的环境其实也让你难以适应。
传统内燃机将汽油燃烧的热能转化为动能时,机械摩擦会发出很大的声响;而电动汽车直接由电能驱动,发出的噪音接近于台式电脑工作时的嗡鸣声。
以3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市区道路时,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产生的噪音会降低4-5dB,且多为低频噪音,更不容易被人耳察觉。噪音变小,你的大脑很难通过发动机的轰鸣判断汽车是否在移动,相当于少了一项辅助信息,这让大脑更加困惑,更容易诱发晕动症。
如果你运气太差,再碰上一个怀揣着F1赛车梦的司机,情况可能真的不太妙。
电动汽车只需要缓慢轻柔地控制油门踏板,就可以达到正常的变速效果。常年驾驶燃油车的司机们,往往习惯于一脚踩到底。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不断地经历急加速和急刹车,乘客自然更容易晕车。
对抗晕动症,并非无计可施
晕车的确很难受,但你终究离不开这类交通工具。
大多数人其实可以通过不断适应彻底告别晕动症。小时候坐车就吐的你到现在天天挤公交也没事,第一次上船吐到天昏地暗的人最后爱上了周末去公园划船,这都是大脑适应能力的功劳。
如果你无法适应还不得不经常坐车,也有很多有效的防范措施。
福特公司曾发布过专利,研制出的一种车载影像设备,借助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根据行驶情况和乘客姿势播放动态风景,从而防止后排乘客晕车。
播放的动态风景相当于在模拟乘客看向窗外 / Kim, R. (2022). Anti-motion sickness systems and methods.
你也可以主动坐在车前排或者靠窗的位置,或者闭眼戴上耳机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德国一所大学的人体工学研究发现,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只要听者感觉到愉悦和放松,晕车程度就会减轻。
用生姜治晕车听起来是不靠谱的民间偏方,不过有实验表明,生姜可以缓解晕车时的恶心、呕吐症状。坐车时不妨带几片用来闻一闻或者嚼一嚼,前提是你受得了生姜的味道。
但不建议你服用晕车药,这类神经抑制类药物不仅效果因人而异,还可能有头疼、口干、晕眩等各种副作用。与其吃药,不如上车后倒头就睡,不能好好工作的大脑就放它摸鱼。
当然,千万记得坐车前别喝酒或者吃撑,否则司机师傅会冰冷地说出那句“吐车上罚500”。
文章来源:答案如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