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的网约车司机们,准备逃离。

差评 整合编辑:陈超扬 发布于:2023-07-03 11:36

 “ 一个单子旁边,围着100个等着接单的司机。 ” 

 “ 跑一天,才挣 100 块。 ” 

 “ 这(网约车)明显违背市场规律呀。 ” 

在司机培根的抢单页面里,传福百货商行西侧,5分钟里总共叫了3单,但是附近却围了104辆空车。就好像狮群在蹲守一只落单的羚羊。

 对于这种情况,在洛阳跑了一年多网约车的培根早见怪不怪了。他觉得现在的网约车市场,已经有点畸形了。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每一个司机身上的现实。

5 月 11 日的时候,交通管理局发布了一组数据,给整个网约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今年 4 月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网约车订单 7.06 亿单,环比下降1.4 %。然而,取得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的司机数量,却反而上升了 17.7 万人。

简单来说,就是食堂饭不够了,但是拿着勺子等吃饭的队伍却越排越长。

每当早高峰结束之后,在公交车站、路边,排的满满一列全是在休息的网约车司机。

当所有人都在写字楼里上班的时候,网约车霸占了道路,仿佛成了城市的主人。

但是,对于杭州网约车司机李师傅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好事。

 每当 9 点半早高峰一过,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可能一单都接不到。 “ 中午那时候没有单子,就车往路边一停,往那一坐玩手机,要么充电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 ” 

最近情况还在不断地变糟,李师傅已经连着好几天,一天只跑了一百多块。

但要想勉强维持住生活,刨去电费、租车费、饭费等,每天流水起码能到 200 块。继续这样下去,这个月的收入恐怕是没有保障了。

李师傅并不是个例,根据交通运输局统计,现在很多司机的平均日单量可能只有 10 单。

早前,很多人都乐观地预测说,在渗透率还不高的二三线城市,网约车还有上升空间。这些市场继续开发,还会带来很多机会。

三四线城市的 CAGR ( 年均复合增长率 )明显高于一二线

但是,比起数据的预告,司机们的车辙对于黑夜的降临,要敏锐得多。

每天都跑在洛阳街头的培根知道,单子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不过聊到这,他跟我炫耀了一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抢单路线。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他都有不同的驻扎点,这是常年在 “ 厮杀 ” 中,磨练出来的。

为了抢更多的单子,他的跑单时间也被迫延长到了每天 11 个小时以上。就算这样,他也只能维持住最基本的开销,每个月赚 6000 左右。

只是,培根这些努力,在可怕的数字面前,显得有些渺小。

尤其是这两年,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每个月电费不过三四百,包括开车的成本降低在内的各种原因,使得进入的司机数量翻倍上涨了。

现在全国网约车司机总共 558.4 万人,网约车 235.7 万辆,比去年 1 月多了快 160 多万,是 2 年半前的两倍多。

这还只是证件齐全的司机,还有数量庞大的 “ 野路子 ” 。他们没有拿到交管局给的网约车驾驶证,但是依然和平台签约,正常地跑单。

 真实的在跑网约车司机数字,比官方统计的更多。

但是,司机面临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在打车平台之间的攻坚战中,价格也被越打越低。

2021 年,滴滴被下架审查。群龙无首的网约车市场,突然活跃起来了。一年时间,全国增加了 40 家网约车平台。

尤其是,聚合平台这个抱团取暖的新模式的崛起,彻底改变了网约车的玩法。有了聚合平台这个流量入口,给各家网约车派单,就能集合运力资源,共同和滴滴对抗。

以高德为例,截至目前,接入的中小规模网约车平台,已经在 155 家以上。

而且,为了挖走滴滴的用户和司机,各家使出浑身解数。

 给新客送补贴,一人送 100。司机每拉 100 元,美团平台补贴 20 元。妥妥 E 行甚至宣布,新司机注册就给 1000 元福利。

网约车市场不仅没有因为滴滴的下架而沉寂,相反的是,很多新司机在那个时候涌入。整个市场,从消费者到平台方,都是热火朝天。

而且,不仅是新人,培根还告诉我们,一部分当初因为投诉违规太多,被滴滴封号了的司机,也借着聚合平台的崛起,回到了这个市场里。以前滴滴会通过罚款、扣分等方式,来约束和考核司机。但聚合平台作为一个提供流量的入口,并不能管理接入的平台和司机。再加上,只要聚合平台这个流量入口还在,去什么平台都能接到单子。就算随意取消订单或者态度差,司机只需要换个平台就可以继续跑单了。 

“ 跑残了就换一个 ” 

除了激烈的竞争,大家还慢慢发现,打下来的价格,也涨不回去了。王师傅说,现在聚合平台的价格,平均要比滴滴低20%左右。而且,这个价格还在慢慢地萎缩,以前一公里可以拿到3块,现在只有2块多点,有时甚至只有一块多。不仅仅聚合平台们在用价格战和滴滴较量,接入的小平台内部也在暗暗较劲。因为聚合平台是按照订单价格和空车距离来排序,我比你便宜一块钱,我就能排到你前面去,所以小平台内部也难免有价格竞争。

整体单价变低了不说,聚合平台们作为流量提供方,又要从司机收入中抽成。王师傅表示,如果是用 T3 自己的 APP 跑单,每单就抽百分之十几。但是,用某聚合平台叫单,还要再抽走一部分服务费。这样两头分成,最少也得抽走 20% 。相较而言,滴滴虽然抽成较高,但是胜在单价高,抽成之后司机到手收益也高。在本就薄利多销的行业里,聚合平台的司机们更是钱少活多的那一批。

某聚合平台的司机抽成

滴滴抽成

你以为这样两轮缩水之后,司机的利润就压缩到头了吗?还远远没有。平台在竞争,而司机内部,也在互相对抗。在这样的环境里,到底怎样才能抢到单子?

“开特惠呀,特惠一口价。”

 培根说的特惠车,单价会比普通的快车还要再便宜20% 左右。在抖音上,有司机甚至表示:“你把特惠全部关掉,一个单子都没有,偶尔响起个单子就是起步价,就这么回事。 ”

平台抽成20%,聚合平台压价20%,特惠车再打八折。原先能有40块的单子,现在司机到手可能只剩20块了。

明明到手的单子越来越少,结果单子价格反而越压越低。要想维持原来的收入,司机们只能比之前更卷,从此陷入一个死循环之中。

而对为了吃下更多市场的网约车平台来说,平台之间的对抗,不会为了司机而停下。

与之相反的,在网约车这样一个拼运力资源的行业里,手上的司机越多,意味着平台实力越强。这也是为什么抱团取暖的聚合平台,能够撬动滴滴。

虽然滴滴为了补偿司机,缓解他们的收入压力,去年多掏了 4.4 亿元的司机补贴。只是和单量、价格的下滑比起来,也是杯水车薪。

(空驶补偿是指去接乘客过程中,被乘客取消订单,平台给予司机的补偿)

面对逐渐畸形的市场,交通运输局只能出面,亲手按下暂停键。

4月24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2023 年第一季度深圳市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预警网约车市场已经饱和。随后,温州、济南等各地相继发布市场饱和预警。

5月5日,三亚宣布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紧接着,各地都开始宣布停发,对网约车行业亮起了刺眼的红灯。

在这些预警文字的背后,是司机们一趟又一趟,一圈又一圈跑不完的路。

为了能抢到更多的单子,有的司机选择注册多个平台,抢多个平台的单子。一个司机的面前,可能驾着四五台手机。

但是这么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培根以前也偷偷跑过,马上就尝到了血的教训。因为同时接到两单,就只能取消其中一个。

“司机没法取消订单,取消了就会扣你的分。”

培根所说的这个“分”,比罚款更让他们恐惧。罚款就是肉痛一次,但是如果平台考核分数低了,直接影响的是派单量。

滴滴的口碑值

为了维持高分,司机们不能取消订单,还要每天定时地打卡出车。

李师傅说,如果你某天旷工不出车,或者没按时出车跑早晚高峰,派单数就会减少很多。

如果你取消了一次订单,那么被扣掉的服务分,司机需要跑500单才能被刷新掉。

500单是什么概念,对于在二线城市跑单的培根来说,他最起码要跑一个半月。

对于全职司机王师傅来说,这更是绝对不可以犯的禁忌。

2022年在郑州老家开的理发店倒闭之后,他就从郑州赶来了杭州全职跑网约车,他也是司机口中太勤奋的那种外地司机。

除了需要承担租房、伙食等基本开支外,他每个月还需要花 3600 块,支付在 T3 上面租赁汽车的费用。

所以他不能停下,一年365天,他一天都不敢偷懒。一旦少跑两三天,这个月收入可能就要少一千多。

早上7点必须按时出车,到了晚上23点才能收车,每天跑足16小时。只有这样,在扣除租车费用之后,当天还能剩个300块左右。

“每天跑到9点钟就回家睡觉,那(还)挣不挣钱了。最后,连车的租金都付不起,不就尴尬了。” 

比王师傅卷的司机,还大有人在。在杭州,你随便找一天,在11点之后出门,就能看到大量的网约车司机跑在路上。因为10点之后,每公里的费用会从1块多,涨到2块。多跑跑,总是能多赚点。

文章来源:差评

差评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华为改写了智能驾驶行业”,余承东真没吹牛?

前不久,余承东在参加百人会论坛的时候,又公开放狠话了: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来了以后,改写了这个行业。“ 我们的 ADS 高阶智能驾驶还是被大家认可的,在座舱、智能驾驶公认我们的体验是最好的。”好家伙,这话说的,真是一点不跟你客气。并且,余承东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华为车 BU ( 智能车部门 )预计会在今年实现盈利。要知道车 BU 自打成立以来一直在亏损,之前一年能亏 100 亿元,在去年也亏了 60 亿元,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

华为 |余承东
英系车为什么寄了?我大英自有国情所在!

不怕兄弟过的苦,就怕兄弟开路虎。说起英系车,咱们脑子里还能蹦出哪几个品牌?捷豹和路虎?不好意思,它们现在是印度车。

路虎 |英系车
烧钱的顺风车没有赢家:乘客狂投诉,司机猛吐槽

关于顺风车的争论,司机与乘客往往各执一词。根据在社交平台内容显示,乘客们大都不满于顺风车主私下收取高速费、诱导取消订单后私下付款。而司机们则会吐槽乘客未经协商携宠上车、下非独享单但要求独享等。在这些埋怨与吐槽背后,顺风车业务中常被诟病的隐患若隐若现,作为连接乘客和司机两端的平台,滴滴、嘀嗒、哈啰也深陷其中。

网约车 |顺风车
小鹏MONA将至:10 - 15万级,用性价比打新势力,用智驾打比亚迪

小鹏的全新品牌即将发布,10-15万级也能有高等级智能驾驶。

小鹏 |智驾
宁德时代狂赚400亿背后的谜题

摩根士丹利在2023年唱空宁德时代的原因很多,不相信他们能继续赚钱、赚大钱是其中关键。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已过去:狂飙的宁德时代2023年再度变身成新能源行业最无情印钞机,在揽下400亿净利润后,大手一挥,又决定向全体股东分红220亿元。

宁德时代 |400亿
太平洋科技旗下
读懂科技出行 · 聚焦未来出行趋势
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B站
新浪微博
联系我们
二维码 回到顶部